真实的长津湖战役到底有多惨烈?中美王牌军队的生死决战
这一仗我们不打,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会打,所以我们打这一仗,是为了我们下一代不打仗!
这句话也许是对抗美援朝最好的解释,为了祖国的安宁与和平,为了下一代能不再经历战火,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!
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,应朝鲜政府的请求,中国人民志愿军火速集结,赶赴朝鲜战场,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!”
10月25日,志愿军发动了第一次战役。此役,志愿军以运动战的方式,与联合国军的主力展开了一次正面交锋,尤其是在云山战役中,志愿军与美军首次交手,志愿军第39军以巨大的装备劣势,歼灭了美军王牌部队骑兵第一师第8团的大部,击溃联合国军数个团的兵力,击毙俘虏2040多人,其中美军1840余人,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!
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,志愿军共歼敌1.5万余人,极大提高了我入朝部队的作战信心,收获了对美军作战的经验。
当时的麦克阿瑟认为,在朝鲜的中国军队,不会超过三万人,狂妄的麦克阿瑟,不相信装备落后,一穷二白的中国,会真的出兵朝鲜!
“中国人不会出兵,中国历史上一场仗都没打胜,出什么兵啊?他们把兵力放在这儿吓唬我们。”
直到第一次战役后,美军在云山遭受重创,他才承认,中国方面确实出兵,但他依然不相信中国军队已经大规模进入朝鲜战场!认为这只是中国人在保护水电站而已!
第一次战役后,志愿军释放了俘虏的一千多名“联合国军”士兵,并下令军队迅速后撤,不再与“联合国军”接触。
而且在释放俘虏时,志愿军有意无意地透漏给俘虏一些信息:如我军仓促入朝,后勤供应跟不上,自己都吃不饱,穿不暖,没办法,诸位洋先生,只好放了你们……,又比如志愿军会告诉俘虏,我们过江只是为了保护水电站,打完这一仗我们也要马上回去了等等。
1纵是粟裕大将的起家老部队,尤其擅长纵深穿插,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宿北战役,孟良崮战役、渡江战役、上海战役等等!是解放军军级单位中歼敌最多的!可以说是华东野战军精锐中的精锐!
在解放大上海时,解放军的战士们为了不给群众带来麻烦,集体睡在大马路上,这支部队,就是第九兵团的士兵!
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,位于众山脉之间,湖周围崇山峻岭,平均海拔1300米,山上树木丛生,一到冬季,气温下降特别快,风雪交加,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!
那一年朝鲜半岛遭遇五十年不遇的极寒天气,长津湖地区的气温,已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,拿枪时手都会粘在枪上。
参加战争的志愿军回忆:“当时枪就像磁铁一样粘手,有的战士手上的皮都被粘掉了!”
战前,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乘坐侦察机从长津湖飞过,说:“如果在这里的雪地上潜伏半个小时的话,无论是什么人都会被冻死的。”
“如果中国大规模参战的话,早就被美国空军侦察到了,即使有残留的零星武装,根本不足为惧!”
美军战史记载:所有的机械化车辆每两小时就必须发动15分钟,否则他就再也不能动了。那些卡宾枪冻得和干树枝一样一碰就断,连钢铁都断,更别说人了。
然而,阿尔蒙德做梦也没有想到,就在长津湖的冰雪下面,潜伏着一支10万人的部队,早已经等待他多时!
战斗开始后,10万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,美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,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攻击。在第二天的早上,美7师和陆战1师被九兵团分割成了5个部分。
美第7师第31团组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,因曾参加对俄国的干涉作战而获得“北极熊团”的绰号,团旗上就有北极熊的图样,该团蓝色的团旗被志愿军班长张积庆缴获当包袱皮,后来成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品。
在面对志愿军的包围,美军开始撤退,志愿军尾随追击,减缓了他们的逃亡速度!
在古土里的水门桥,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,双方围绕这座桥,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!
志愿军先后两次炸毁大桥,都被美军工兵修好了,第三次,连桥基都炸上了天!而美军直接调来8套车辙桥组件空投到美军阵地,然后在悬崖上仅用两天不到的时间就架设了一座载重50吨、可以通过撤退部队所有车辆的桥梁。
而在阻击美军撤退的路上,志愿军战士坚守在阵地上,夜晚,气温骤降,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阵地上,手握钢枪、手榴弹,被冻成了“冰雕”。
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6连、60师180团2连、27军81师242团5连除一名掉队战士和一名通信员,成建制被冻死的壮烈场面。
一个名叫宋阿毛的烈士写下这样的遗书:“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,冰雪啊!我决不屈服于你,哪怕是冻死,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!
1950年12月24日,亚洲时间的平安夜,美第10军,在航母编队的掩护下,从兴南港装船撤离,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,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,同时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,就此落下帷幕!
但是,志愿军第9兵团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,克服了严寒的天气,成功地遏制了美军第10军的进攻,将美军彻底赶出了朝鲜东北部!使得朝鲜战争的局面彻底逆转,
美军的战史则这样写道:“陆战队历史上,从未经历过如此悲惨的艰辛和困苦。这简直是一次地狱之行。”
1952年9月,结束抗美援朝历程的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,部队到了鸭绿江边,司令员宋时轮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,然后脱帽弯腰,深深鞠躬。
多年以后,当祖国和平,繁荣富强,我们不能忘记,曾经,是无数先辈们用热血和青春,换来了如今和平的时代!
他们打了仗,让我们今天不用再受战争之苦:“我们打这一仗,是为了下一代不用打仗!”